1. 首页 > 姓名学 > 文章页面

苏东坡的名字(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美食)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苏东坡的名字的一些知识点,和用苏东坡起名字好吗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苏轼自号“东坡”,他的这一名号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来历苏东坡的由来苏轼为啥叫苏东坡

谢邀:

开篇明义,在苏轼的众多名号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东坡”,由于这一名号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很高,所以人们也亲切地把苏轼称为“苏东坡”。

很重要的一点是,“东坡”这个名号是苏轼自己给自己取的,那么,他的这一名号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来历?

经过乌台诗案的事件之后,苏轼的足迹踏上了黄州大地。来到黄州后,苏轼最初寓居定惠院,后来搬迁到长江边上的临皋亭,逐渐开始适应黄州的贬谪生活。

随着生活的逐渐安定,苏轼也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到黄州的第二年,苏轼在朋友的帮助下租借了黄州城外的59亩荒地。之后,苏轼置办农具,亲自劳作,躬耕田间地头。

因为这块开垦的荒地正好在黄州东门之外,而且是一块坡地。于是,他想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忠州东坡种花种树的故事,便将这块耕作之地命名为“东坡”,他也自号“东坡”,也就是说,苏轼是在黄州期间才有这一名号的。

那么,苏轼为什么要效仿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忠州东坡种花种树的故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吗?抑或说苏轼对白居易的生活方式持有什么态度呢?

要弄清楚这一点,就先要走进白居易的故事,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去探讨这一问题。原来唐代诗人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曾在忠州东坡垦地种花,并写下了《步东坡》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原来,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三年由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元和十四年春天到达忠州(重庆忠县)。在任职忠州两年左右的时间里,白居易在工作上恪尽职守;工作之余,他会遍游忠州山水,体察忠州风物民情。

白居易平素里很很喜欢养花种树,到忠州后,这一习惯也保持良好。他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开垦荒地,亲手种了许多花草树木,在《东坡种花》一诗中,白居易就这样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就在白居易要离开忠州,离开他心心念念的东坡时,他心中是有许多不舍的,尤其是他亲手栽植在东坡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于是白居易在诗中写道:“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人。”

即使白居易离开忠州到长安任职,可是他仍然怀念忠州东坡上自己栽种的花草树木:最忆东坡红烂漫,野桃山杏水林檎。

话说回来,苏轼之所以将躬耕之地命名为“东坡”,而且自号“东坡居士”,除了与白居易种花种草的事迹相似之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苏轼对白居易人格的认同与钦慕,这就有点“异代相逢成知己”的感觉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还得从苏轼和白居易的思想转变和认知层次说起。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个自号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的认可与仰慕,意味着苏轼思想上的个重大变化。

黄州是苏轼人生之旅中的一个驿站,他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时光,这五年不但是仕宦旅程中跌宕无尽的晦涩期,也是他人生中的低潮期,而且是经济上为解决衣食而躬耕农田,节俭持家的时期。所以,黄州也是苏轼人生旅途中的重大转换期。

在黄州的苏轼,对白居易心生钦慕之情,如果联系白居易任忠州刺史的背景,则刚好与苏轼谪居黄州的背景相吻合,他们虽然是不同时代的人,但却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仕途履历。

而苏轼呢,黄州时期的苏轼在遭遇和心境方面都与他一直敬慕的白居易极为相似,这时他靠朋友的帮助有了自己可以耕种的土地,可以种树种花种粮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白居易在忠州种树种花之东坡。

因此,在黄州两年后,苏轼有意效仿白居易忠州种花种树的故事,也在黄州城外开辟荒地,躬耕于此,给地取名“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这就是苏轼对白居易在忠州东坡垦地种植的一种仰慕和认同。

其实苏轼并不是一到黄州,就自号“东坡”的,而是居黄州两年后才有了“东坡”之号。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书生意气,满怀自信,有兼济天下的志向。

然而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在黄州躬耕于东坡,此时的他对仕途、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感悟,他的心灵更多地转向自然之趣味。

经历过改写人生命运与仕宦轨迹的“乌台诗案”后,苏轼初到黄州时便已萌生归隐之意。彼时的苏轼,踌躇满志,无所适从,所以才会透露出归隐的想法。

其实苏轼的这种想法也受到了白居易归隐思想的影响。苏轼羡慕白居易晚年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他对白居易的道德称赞有加。

除了对白居易人格、道德方面的赞美之外,苏轼对白居易最大的认同,是白居易持有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白居易曾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在白居易看来,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的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的一沃净土中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找到心灵的归宿。

小隐和大隐恰似一条线的两端,但白居易并没有在这条线的两端踌躇徘徊,举足不定,找不到合适的立足点。但经过白居易一番严谨的审视后,他将这条线对折了起来,并将目光聚焦在了这条线的折点上,也就是中点,他觉得中点才是最合适的立足点。

换句话说,这时的白居易与隐逸生活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平衡,找到了一种更适合他自己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中隐”——这条线的中点。

中隐是一种介于小隐和大隐之间的一种生存方式,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也就是说,白居易对闲适的生活方式是高度认可的,他的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在黄州的苏轼,不仅在寻求一方心灵的沃土,而且他在努力地适应黄州的生活,他要与自己达成和解,甚至要与生活达成和解。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一首诗中是这样写的: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苏轼认同白居易“中隐”之处世心态,并在后来的仕宦生涯中,保持内心的泰然,并结合自身的思想修养,加以提升,在处世态度上达到旷达而超脱的境界,这更进一步地完善了白居易“中隐”的深度和广度。

哪怕是后来不是在贬谪就是在贬谪的路上的苏轼,即使生活不如白居易那么闲适安乐,他仍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境,这样的心态与他选择的“中隐”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也可以说,苏轼直接从白居易的“中隐”中获益。

在黄州及以后的岁月里,苏轼觉得自己在人生经历和处世心态方面都与白居易有着相似的轨迹,他不止一次地诉说着异代相逢成知己的贴切与默契。那是苏轼在历经了世事沉浮之后的生命感悟,这种感悟往往意味着各种不为外人所道的心灵体验。

苏轼认为自己与白居易人生际遇有诸多相似,常常在诗词中以白居易自比。如《赠写真李道士》一诗中的“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再如《赠善相程杰》一诗中的“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都是苏轼钦慕白居易的文字明证。

北宋文坛巨擘苏轼从唐代诗坛名流白居易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苏轼从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处世心态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苏轼取号“东坡”,本身就是对白居易的人生的钦慕、追随与仿效。所以,异代相逢成知己,是苏轼有意对白居易人生亦步亦趋的最有力的诠释。

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东坡简介:苏东坡是哪个朝代的人,苏东坡的名字由来

苏轼的名字有来历吗?

苏辙和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_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431356134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扩展资料: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东坡简介:苏东坡是哪个朝代的人,苏东坡的名字由来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是北宋人。

宋代文学家苏轼为何自号“东坡”有两种说法,一说与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关。苏轼和白居易虽然相距265年,但苏轼从小就喜爱白居易的作品。后来,苏轼的人生遭际、宦海沉浮的景况大致和白居易相似,因此,常以白居易自比。曾写出“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等诗句。公元820年,白居易任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刺史时,常在忠州城的东坡植树,曾赋有“东坡向春暮,树木今如何?”“朝上东坡走,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生树”的诗句。为了表示对白居易的崇敬,就取白居易诗中给自己留有美好记忆的“东坡”作为自己的号。

另有一说法是,苏轼谪居湖北黄冈时,城南门外约一里左右有个风景秀丽的山坡,称“东坡”。坡上绿树成荫,不远处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常到此漫步,曾赋诗词云:“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苏轼很喜爱这个地方,遂以“东坡”自号。

苏轼的名字有来历吗?

第一个同学说得不错,苏洵解释过。不过我觉得还要注意左传《曹刿论战》中的话,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两兄弟的名字都能在这里找到,包括他们的字,子瞻、子由,也隐含在这里。

苏轼名字中的“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比较符合苏轼少年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

而苏辙名字中的“辙”,本义是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左传·庄公十年》有“下,视其辙”的句子。苏辙的字“子由”,则带有仿效、依循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跟着别人走。在为人处事方面,苏辙相比哥哥苏轼,要内敛得多。

苏辙和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宋朝人,著名的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以文知名,故后人将他们称为“三苏”,并均列入“唐宋八大家”。【相关信息】名句: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名二子》:“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

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成为只能作「外饰」好看的东西,要当个有用的人。

以「辙」为名,就是希望儿子将来既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又不会闯祸惹事。

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石钟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面的叫上钟山,北面的叫下钟山,相距不到一公里。

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性格不同,形貌各异。苏辙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的松肉很多,而苏轼则健壮结实,骨肉匀停。从他的画像看,苏轼大概是脸大,颧骨高,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脸色红润,热情洋溢,会由欢天喜地的表情一变而成抑郁沉思的幻想状。

苏东坡对他弟弟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弟弟说:“但是你要了解你说话的对象,有人你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不可以。”苏东坡点头说:“这就是我之所短。也许我生来就太相信人,不管我是跟谁说话,我都是畅所欲言。”弟弟说:“这正是我为你担心的地方啊!”

苏轼名字的由来

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成为只能作「外饰」好看的东西,要当个有用的人。

具体的可以在百度里查.有答案的

苏东坡的名字和用苏东坡起名字好吗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